「殘障」的意思

自從趙世鵬入住西寧兒童福利院,癲癇症的情況穩定了很多,亦已受控制。
從前我們說「傷殘」,現在我們說「殘障」並稱他為「殘疾人士」。然而,不論字典或禮儀手冊都無法告訴我們,應如何正確稱呼一個各方面都得了「殘障」的家庭。趙家是典型的例子。

趙太的女兒患有認知障礙,不能說話。趙世鵬是趙太的兒子,他患有自閉症和癲癇症。趙先生無力承受兩個殘疾子女帶來的經濟和情緒壓力,離棄了趙太一家。

趙太沒有受過教育,並且要照顧子女,因此難以找到工作。她兩名子女都獲發放少量社會保障津貼。雖然兒子會定期癲癇發作,卻因醫療費用高昂,放棄了帶他到醫院接受治療。即使趙太找到工作,她也只能賺取極微薄收入。

趙太不只要承受經濟壓力,還要兼顧照顧子女的日常起居。不過,趙太從沒有放棄。她的身體、精神和情緒長期受壓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她得了某程度上的精神「殘障」。

2008年,趙太來到西寧康復中心,與我們的社工分享了她的重擔、痛苦與無助。從此,貧困的趙家開始獲得基督教勵行會發放的經濟津貼。趙太的兒子亦接受了我們的特殊教育服務,並入住我們的兒童福利院,他的病況也開始漸趨穩定。我們亦為趙太提供她急切需要的暫顧護理。我們的社工持續為她輔導,聆聽她傾訴積壓多年的問題。

我相信神向我清楚展示了像趙太一樣的家庭是如何痛苦。基督教勵行會回應神、回應這些苦況,展開了社區兒童康復計劃。除了為康復訓練提供經濟津貼,我們的社工還會個別訓練父母。父母已經承受壓力,還要受標籤並邊緣化,令他們自尊心受挫。我們希望透過教育和訓練提升他們的技能,讓他們重拾自信,找回自我價值。

你的捐獻絕對能幫助這些家庭,為他們生活帶來轉變。你願意出一分力嗎?

分類: 中國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